《广州城—历代城墙遗址资料整理》项目通过验收

2023-03-22

《广州城—历代城墙遗址资料整理》项目通过验收

 

2023年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度考古资料整理协作服务工作完成成果项目验收会在广州考古院举行,验收会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验收会,专家组成员在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西安弘道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情况及完成成果汇报,历时一年半的资料整理,完成了《广州城—历代城墙遗址资料整理》项目所需的资料整理、文物修复、器物绘图、拓片、制卡、拍照等技术服务工作。

项目验收内容包括对工作方案、人员配备、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整理技术水平、资料管理(前期整理、修复、绘图、拓片、制卡、摄影、档案资料、工作报告等)、安全管理及文明作业等方面进行检查;听取了项目协作负责人对本次考古资料整理协作服务工作的情况汇报,协作单位负责人对专家组成员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认真回答。专家组对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度考古资料整理协作服务项目进行了认真评议,专家们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完成成果为优秀。

地处珠江三角洲广州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北接南岭余脉,南临南海,西江、北江、东江在此汇流入海。自秦汉以来,终是中国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从秦汉到明清,跨越2000多年的广州古城,除城圈范围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扩筑外,赖于城市所处的山川正脉及环境优势,古城保持了相对的的“稳定性”,范围虽然由小扩大,逐步拓展,但城区中心一直未曾发生位移,是为广州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广州建城始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征服岭南以后,番禺成为南海郡治,任嚣筑番禹城此为有确凿文献记载(时名番禺城)的开始。晋代以后方志中,广州开始以羊城、穗城、仙城、任城、赵佗城、越城等名称出现汉武帝平南越后,番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对外贸易中不断发展起来。

公元226年,东吴“划交州东部为广州”,自此“广州”之名正式出现。唐代广州为岭南道治,宋为广东东路治庆历四年(1044)筑“子城”熙宁三年(1070)扩筑“东城”,次年“西城”,奠定了此后广州基本格局明代为广州府,将“宋三城”合而为一,称老城,城墙横跨越秀山,在城墙最高处镇海楼,嘉靖四十三年(1564)建外城,即新城。清沿明顺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筑了较小的东西两翼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宣布广州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广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辛亥革命后逐步拆除城墙,改作马路,至1922年城墙被全部拆除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广州城市考古发现取得多项成果,自1972年在今越华路和广仁路交界处发现宋代城墙基址,1994年在市区德政中路发掘唐代码头和建筑遗址以及南汉、南宋时期的水关遗址,正式拉开了广州古城考古的序幕。50多年来,在广州老城范围,考古发现了南越国宫殿宫苑和南汉国宫殿宫苑,清理了各历史时期的城墙、道路、房址、水井、码头、水闸等数十处遗存,在广州古城周边还发现多处建筑基址、码头、窑址等。

囿于种种原因,有关广州城的考古发掘资料未能及时整理公布,此次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委托西安弘道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具体实施的《广州城—历代城墙遗址资料整理》项目,梳理了广州古城涉及不同时期的13处发掘地点考古发掘资料,对其开展资料整理、标本清点、文物修复、器物绘图、拓片、制卡、拍照等技术服务工作,圆满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为《广州城考古发掘报告》的最终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州城—历代城墙遗址资料整理》是对历年发掘的广州城市考古所获发掘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研究的一次有益地尝试,为研究、探索广州城市的发展变迁提供了准确可靠的考古信息,随着资料整理与报告的出版,为复现历史上的广州增添不可替代的资料,为广州市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图文:陈心怡)

 

图片1 

标本转运

图片2 

清点核对

图片3(1) 

项目评审会场

图片4 

项目验收荣誉证书


返回顶部